世一i書網
首頁 > 幼兒資訊 > 幼教新訊
*
標題 日期
親子危機:過度的物質慾望 2016-06-02
親子危機:過度的物質慾望  作者:戴志揚
我一輩子永遠忘不了那個沒吃到我最愛的醃桃子那個下午。好像是小學四年級吧!
記得那天早上,媽媽從菜市場買回來一包醃桃子,透過塑膠袋中,我看到一顆顆帶著翠綠光澤,還抹上胭脂紅的桃子,浸在甘草汁中,醃到微微透明,而我只能瞪大眼睛,猛吞口水的盯著它瞧,心中盤算著晚餐後,可以「喀」的一聲,咬下那脆中帶甜,又充滿甘草香的果肉。
下午,爸爸的友人來訪,夫妻倆帶著兩個和我大概同年齡大小的小孩,我突然有了不好的預感,「媽媽一定會把醃桃子拿出去招待客人。」果然,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發生了!媽媽從冰箱中拿出那袋醃桃,倒在瓷盤上端到客廳,熱情地招呼友人,「別客氣,吃一下桃子」,邊說還左右手各拿一顆滴著汁的桃子往兩個小孩手上塞。
 
不甘心的眼淚
「不要阿~千萬不能吃」我緊握雙拳祈禱。這時我偷偷坐在往二樓的樓梯上,透過窗櫺縫中觀察客廳動態,一個氣都不敢吭,原本兩位孩子還算客氣,遲遲不敢動口,但在媽媽不斷催促下,他們終於咬下第一口,當我聽到一聲清脆的「喀」,心臟就像被重重的撞擊一下,「我的桃子被吃了啦」,那時眼淚幾乎奪眶而出,只差沒跳下樓梯制止。
原本我帶著最後一絲希望,想說至少要有禮貌留下個一顆吧!但那兩位可恨的小朋友似乎吃上癮,一顆接一顆不停得啃,我不斷詛咒他們,透過窗縫看到他們吃得既起勁還給我吸手指的表情,醃桃一顆顆消失,最後只剩下一桌帶著殘存果肉的核。我徹底的絕望,衝上房間躲進棉被大叫大罵兼大哭,我那時認定,他們一定是我這輩子最恨的一家人。
醃桃沒了,再買就好了呀,有啥好大驚小怪?
 
親子關係的緊張,來自「物慾」
大家或許這麼想。不,雖然我家是公教家庭,生活小康,但爸媽始終嚴格管控開銷,最常掛在他們嘴上的一句就是,「吃什麼零食,三餐給我吃飽就好」、「錢省下來是要留給你們以後讀書用的」。
所以從小我們家除了三餐外,大概只有晚飯後的水果是難得的零嘴。但是老媽買水果也可是精算過,絕不多買,也不少買,就是一人一份剛好。例如我最愛的醃桃,一家五口就是5顆,兩天份10顆,以此類推,所有種類都一樣會經過精算分配,沒人可以多吃,也沒人會沒得吃。
為了醃桃子的事我鬧了好幾天,老媽始終保持一貫的態度,永遠只回一句:「要吃,長大後努力賺錢買來吃個夠。」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椎心之痛,長大後每年春天看到市場賣醃桃子的攤位,回想起來還真的幼稚可笑。
滿足孩子的慾望,或許是現代父母最不吝於付出的事。但物質上滿足之餘,親子間的關係卻愈來愈緊張而不自知,這一切,其實都源自於「物質」上的衝突。
台灣社會中重大的社會弒親案件,我幾乎沒有錯過。但每次看到這些犯嫌不管是懵懂少年,或是待在家中的啃老族,歸咎弒親動機,幾乎都是從小就因父母就給予太多的物質,養成他們慾求不滿習性,接著就是因為「物慾」而產生嚴重的親子衝突,累積久了一瞬間爆發,造成了一輩子的遺憾與社會的最壞示範。
 
養成孩子「不求」的好習慣
有了野孩子和妹妹之後,在生活物質方面,我向來要求孩子跟著我們的腳步,該吃該用的絕對不會少,要有例外,除非有很特別的原因。我的用意,就是希望孩子們的生活別讓物質給左右,甚至為了物質而和我們產生衝突,他們從小到大,卻也因此養成了「不求」的好習慣。
就用吃的為例,台灣街頭滿是各類的西洋的速食店,例如麥當勞或肯德基,野孩子至今小學四年級了,也僅只吃過一次,還是同學的父母帶出去玩時招待〈只吃了薯條〉,妹妹也是,不知是否創下台灣學齡兒童中的紀錄。即使當時他覺得很好吃,既成的習慣讓他也沒再跟我們要求過,我們偶爾會試探性問他要不要買來吃,但兩小總是興趣缺缺。
但我小時候可能沒他們兄妹堅定,我常常想著媽媽那句,「想吃,長大後自己努力賺錢買來吃。」但我等不急長大,我嘴巴太饞了,所以我要自己想辦法。
那時,我有位最要好的同學,家裡環境不錯,口袋裡每天總是會攢些零用錢,他最愛吃科學麵,一天至少都會到福利社買個2、3包,或是到學校側門「柑仔店」買幾片紅滋滋的辣魷魚片、幾顆用小氣球裝的黑糖漿球。
 
「無欲則剛」的教養態度
我在學校是叱吒風雲的孩子王,向來使喚他人習慣,但一看到他準備掏錢買東西,我立刻就成了「狗腿王」,馬上義不容辭替他寫功課,抄書或打掃,為的只是換來事後那一小搓倒在手心上的科學麵外加可以舔很久的鹹辣調味料、指甲般大小魷魚片或是擠在嘴中如牙膏般的黑糖漿。
那時學校附近有個推著車「撿破爛」的老伯,他總是帶著幾盒森永牛奶糖,吆喝著同學們,四處去替他撿破銅爛鐵或廢紙,我就是最勤快那位。為的也只是那1、2顆牛奶糖。後來我國中時才發現,原來破銅爛鐵是論斤賣,可以換現金的,這時才知道被老伯騙了那麼久,簡直讓我氣炸。
所以,即使家中不能滿足我額外的口腹之慾,但我謹記媽媽那句話,靠著自己一連串「可笑的」努力滿足自己。後來,我看到鄰居大哥哥批了一大盤「李阿糖」也就是糖葫蘆,沿著大街小巷挨家挨戶叫賣,我記得一枝賣五塊,每賣一枝可以賺一塊,我也求他帶著我去批來賣。
我們倆每次都跑到電影院門口,向排隊隊買票或進場的大人,拉著衣角鞠躬叫賣,幾次以後,事情很快就傳到爸媽耳中,我在花蓮溝仔尾的電影院門口被老爸堵到,一路被拉著耳朵回家,「我們是沒讓你吃飽是嗎?書不念跑去賣李阿糖?」,在爸媽教訓聲中,我的下場就是被狠狠唸一頓,中斷了街頭叫賣的生活。
對於野孩子,「無欲則剛」是我一貫的教育思考態度,我會盡情的帶他去體驗大自然,四處的去旅遊,但實際上的硬體物質享受,則是盡量不讓他去碰觸。對於充斥著各種誘惑影音產品的現代社會,大多數家長可能覺得極度困難,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的課題。
 
物質帶來的短暫笑容,可能換來一輩子的愁容
但我卻不經意的發現,這些年來,我花了所有的空閒時間陪伴他去閱歷各種戶外經驗,上山下海,一起去做他有興趣的事,這些孩子真實去碰觸、活生生在眼前的景物,比起「螢幕框框」中毫無互動的虛幻,似乎完全「轉移」了他對物質的慾望。
他反而覺得,「爸比,我不要買玩具,但是你要教我衝浪喔」、「爸比,我覺得去溪裡玩比較有意思」等等,其他孩子所擁有的3C硬體設備,對他來說反而毫無吸引力,即使他常聽其他同學或朋友提到去國外哪個遊樂園或是哪家高級餐廳,他在乎的始終是我有沒有找出新的祕境、想出新的活動一起去玩。
孩子的夢想,是要父母一同協助打造建構,絕非一昧的靠提供物質,眼見孩子露出微笑,就覺得義務已盡。孩子得到物質滿足後露出的微笑,只是他自己一時短暫的愉悅,很快就會消逝,隨之而起的是另一波更高要求。
「短暫的笑容可能換來一輩子的愁容」,這是我在眾多社會案件中歸咎出的一個模式。靠著讓孩子求生的本能自我摸索挑戰,培養出孩子的信心,陪他學習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遠比提供過剩的物質重要,我無法想像,當孩子無法學會靠自己實現或達成自我夢想,只能靠父母時,他們的明天在哪?
資料來源:未來Family  http://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3895
 
世一文化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3 ACME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本站,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網頁設計 鉅潞科技